在Oculus Connect大会上,扎克伯格公布了一款正在开发的VR一体机产品——Santa Cruz。细看报道你会发现,这款产品除了将计算单元都集成到头盔中,还在前面增加了4颗摄像头。
听起来似曾相识,好像有款头戴设备也在前面装了多个摄像头。没错,那款产品就是微软的HoloLens,它拥有一颗深度摄像头,一颗用以拍摄图像/视频的200万像素摄像头,以及4颗环境感知摄像头。
而同样用到多颗摄像头的还有Google的Tango系统,首款搭载Tango系统的联想Phab2 Pro手机背部除了普通的摄像头外,还有有一颗深度摄像头和一颗运动追踪鱼眼镜头。
分别由Facebook、微软和Google推出的这三款产品,虽然对外展示的产品形态迥异,核心却都是Inside-out追踪技术。
三大科技巨头的技术都是通过摄像头来感知周遭环境,实现运动追踪和空间定位。虽然他们的产品所用的显示技术完全不同,一个是全封闭的VR头盔,一个是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AR(or MR),还有一个是手机,但达到的效果却是类似的——当你在空间里移动时,所看到的虚拟物体位置是固定的。
如果还没有理解,可以这样想,如果在Oculus的VR一体机上用一颗摄像头将外部世界的画面传到屏幕上,它就成了AR(or MR);如果HoloLens改用非透明的屏幕,并将视场角扩大到110度,那就成了VR;如果Tango手机插到Daydream头盔里,并且不遮挡摄像头,那么它就成了VR/AR/MR一体的产品。
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,他们有过将Tango手机与Cardboard结合的尝试。Google也在开发一款高端的VR一体机产品。
而且Johnny Lee也表示,Tango所用的Inside-out定位和微软的HoloLens很像,只不过Tango目前仅用在手机上,而HoloLens用的设备是头盔。
实际上,从Johnny Lee身上也可以看到二者的渊源,HoloLens的追踪技术是在Kinect的基础之上开发的,而Johnny Lee的大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在微软工作时对Kinect开发所做的贡献。
Inside-out追踪对VR/AR来说是Game Change的技术
上个月国外VR垂直媒体Road to VR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,“HoloLens的Inside-out追踪技术对AR和VR来说是Game Change,却没有多少人在谈论它”。
当初HoloLens刚刚公布时,许多人直呼黑科技,而它真正的黑科技就是将Inside-out追踪技术做到如此高的水平。笔者在体验HoloLens时就曾试过,不管戴着头盔如何动,漂浮着的虚拟物体或窗口都保持得非常稳定,这不就是Lighthouse等Outside-in空间定位系统想实现的吗。
而且,HoloLens的追踪系统还有很强的抗干扰性,在Road to VR的文章中,作者Ben Lang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试用HoloLens,发现当有人在视野中经过中,它也能将之忽略,保持显示的虚拟物体在一个稳定的位置。
更厉害的是,微软是在一款独立的移动设备(也可以称之为一体机)上实现这项技术的,这意味着对功耗和性能都有严格要求。Facebook的Santa Cruz一体机和Google的Tango手机同样需要面对这两个问题。
除了设备性能和功耗,Inside-out追踪还存在其它问题。以Tango为例,Johnny Lee曾说过,由于使用的是摄像头,Tango的定位会受光线情况的影响,例如在黑暗下就无法定位了;另外手机距离物体越远会越难定位,所以室外使用时可能会受此影响。Tango目前也没有图像识别,所以它并不能知道摆在地上的物体是桌子还是椅子。
这些问题HoloLens和Santa Cruz一体机也同样会遇到,包括其它Inside-out追踪系统。国内厂商数娱科技曾推出使用英特尔RealSense开发的Inside-out追踪系统,就因为光线问题在发布会上演示失败,造成尴尬场面。
不过虽然还有问题需要解决,这不妨碍大厂将独立VR/AR设备结合Inside-out追踪视作未来的发展方向。取决于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的不同,各家公司的产品上市计划也会有所差异。微软已经表示HoloLens的消费者版要到2020年才会有,Oculus的一体机估计不需要这么久,而Tango则已经出现在消费产品上了。